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御製周顛仙人傳

顛人周姓者,自言南昌屬郡建昌人也。年一十四歲,因患顛疾,父母無暇,常拘於是。顛入南昌,乞食於市,歲如常。顛如是更無他往。元至正間,失記何年,忽入撫州一次,未幾,仍歸南昌。有時施力於市戶之家,日與儔人相雜,暮宿閭閻之下。歲將三十餘,[2]俄有異詞。凡新官到任,必謁見而訴之。其詞曰:「告太平。」此異言也。何以見?當是時,元天下承平,將亂在邇,其顛者故發此言,乃曰「異詞。」
不數年,元天下亂,所在英雄據險,殺無寧日。其稱偽漢陳友諒者,帥烏合之眾以入南昌,其顛者無與語也。[3]未幾,朕親帥舟師,復取南昌,城降。朕撫民既定,歸建業,於南昌東華門道左見男子一人拜於道旁。[4]朕謂左右曰:「此何人也?」左右皆曰:「顛人。」朕三月歸建業,顛者六月至。朕親出督工,逢顛者來謁,謂顛曰:「此來為何?」對曰:「告太平。」如此者朝出則逢之,所告如前。或左或右,或前或後,務以此言為先。有時遙見以手入胸襟中,似乎討物,以手置口中。問其故,乃曰:「蝨子」。復謂曰:「幾何?」對曰:「二三斗。」此等異言大概。知朕之不寧,當首見時,即言:「婆娘反。」又鄉談中常歌云:「世上甚麼動得人心,只有胭脂胚粉,動得婆娘嫂。」里人及問其故,對曰:「你只這般,[5]只這般。」每每如此,及「告太平。」終日被此顛者所煩,特以燒酒醉之。暢飲弗醉,明日又來,仍以蝨多為說。於是製新衣易彼之舊衣。新衣至,朕視顛者舊裙腰間藏三寸許菖蒲一莖,謂顛者曰:「此物何用?」對曰:「細嚼,飲水,腹無痛。」朕細嚼,水吞之。是後顛者日顛不已,[6]命蒸之。初以巨缸覆之,令顛者居其內,以五尺圍蘆薪緣缸煅之。[7]薪盡火消,揭缸而視之,儼然如故。是後復蒸之,以五尺圍蘆薪一束半,以缸覆顛者於內,周遭以火煅之。煙消火滅之後,揭缸而視之,儼然如故。又未幾特以五尺圍蘆薪兩束半,以缸覆顛者於內煅煉之。薪盡火消之後,揭缸視之,其煙凝於缸底若張綿狀,顛者微以首撼撼,小水微出,即醒無恙。
命寄食於蔣山寺,主僧領之。月餘,主僧來告,顛者有異狀,與沙彌爭飯,遂怒不食,今半月矣。朕奇之。明日,命駕親往詢視之。至寺,遙見顛者來迓,步趨無艱,容無饑色,是其異也。因盛殽羞,同享於翠微亭。膳後,密謂主僧曰:「令顛者清齋一月,以視其能否。」主僧如朕命,防顛者於一室。朕每二日一問,問至二十三日,果不飲膳,是出凡人也。朕親往以開之。諸軍將士聞是,爭取酒殽以供之。大飽弗納,所飲食者盡出之。良久,召至,朕與共享食如前,納之弗出。酒過且酣,先於朕歸道旁側道右邊,待朕至。及朕至,[8]顛者以手畫地成圈,指謂朕曰,「你打破一桶,再做一桶。」發此異言。[9]當是時,金陵村民聞之,爭邀供養。
一日逢後生者,[10]俄出異詞:「噫!教你充軍便充軍。」[11]又閑中見朕,常歌曰:「山東只好立一箇省。」未幾,朕將西征九江,特問顛者曰,「此行可乎?」應聲曰:「可。」朕謂顛者曰:「彼已稱帝,今與彼戰,豈不難乎?」顛者故作顛態,仰面視屋上。久之,端首正容,以手拂之曰:「上面無他的。」朕謂曰:「此行偕往可乎?」曰:「可。」詢畢,朕歸。其顛者以平日所持之拐擎之,急趨朕之馬前,搖舞之狀若壯士揮戈之勢,此露必勝之兆。後兵行帶往。至皖城,無風,舟師艱行,遣人問之,顛乃曰:「只管行,只管有風。無膽不行,便無風。」於是諸軍上牽以舟薄岸,泝流而上,不二三里,微風漸起;又不十里,大風猛作,揚帆長驅,遂達小孤。
朕曾謂相伴者曰:「其顛人無正語,防閑之。尚有謬詞來報焉。」當中江,豚戲水,顛者曰:「水怪見前,損人多。」伴者來報,朕不然其說。顛果無知,[12]棄溺於江中。至湖口,失記人數約有十七八人。將顛者領去湖口小江邊,意在溺死,去久而歸,顛者同來。問命往者:「何不置之死地,又復生來?」對曰:「難置之於死。」語未既,顛者猝至,謂朕:「欲食。」朕與之。食既,顛者整頓精神、衣服之類,若遠行之狀。至朕前,鞠躬舒項,謂朕曰:「你殺之。」朕謂曰:「被你煩多,殺且未敢,且縱你行。」遂茹糗糧而往。去後莫知所之。
朕於彭蠡之中大戰之後,囬江上,星列水師,以據江勢。暇中試令人往匡廬之下、顛者所向之方詢土居之民,[13]要知顛者之有無。地荒人無,惟太平宮側草莽間一民居之。以顛者狀雲之,謂民人曰:「是曾見否?」對曰:「前者,俄有一瘦長人物初至我處,聲言『好了,我告太平來了。你為民者用心種田。』語後,於我宅內不食半月矣。」深入匡廬,無知所之。朕戰後歸來。癸卯,圍武昌。甲辰,平荊楚。乙巳,入兩浙。戊申,平吳越,下中原、兩廣、福建,天下混一。洪武癸亥八月,俄有赤腳僧名覺顯者至。自言於匡廬深山巖壑中見一老人,使我來謂大明天子有說。問其說,[14]乃云:「國祚。」殿廷儀禮司以此奏。朕思方今虛誑者多,[15]朕馭宇內,至尊於黔黎之上,奉上下於兩間,善聽善見恐貽民笑,故不見不答。是僧伺候四年,仍往匡廬。意在欲見,朕不與見,但以詩二首寄之。去後二年,以便人詢之果曾再見否,其赤腳者云:「不復再見。」又四年,朕患熱症,幾將去世。俄,赤腳者至,言天眼尊者及周顛仙人遣某送藥至。[16]朕初又不欲見,少思之:既病,人以藥來,雖其假,合見之。出與見,惠朕以藥。[17]藥之名,其一曰「溫良藥兩片」,[18]其一曰溫良石一塊。其用之方,金盒子盛著,背上磨著,金醆子內吃一醆便好。朕遂服之。初無甚異,初服在未時,間至點燈時,周身肉內搐掣,[19]此藥之應也。當夜病癒,精神日強一日。服過二番,乃聞有菖蒲香醆,底有砂丹沉墜,[20]鮮紅異世有者。其赤腳僧云:「某住天池寺,去巖有五里餘。俄,有徐道人來言竹林寺見請,往視之。某與同往,見天眼尊者坐竹林寺中。少頃,一披草衣者入。某謂天眼曰:『此何人也?』對曰:『此周顛是也。方今人主所詢者,此人也。即今人主作熱,爾當送藥與服之。』天眼更云:『我與顛者和人主詩。』某問曰:『詩將視看?』對曰:『已寫於右上。』某於石上觀之,果有詩二首。」朕謂赤腳曰:「還能記乎?」曰:[21]「能。」即命錄之。初見其詩粗俗,無韻無聯,似乎非詩也。及遣人詣匡廬召致之,使者至,杳然矣。朕復以是詩再觀,其詞其字皆異尋常,不在鐫巧,但說事耳。國之休咎存亡之道已決矣,[22]故紀之以示後人。

《天眼尊者詩》曰:「聖主祥瑞合天基,如影隨形總是癡。奉天門下洪福大,生靈有難不肯依。非非相處方出定,金輪積位四海居。明君有道乾坤廣,等閑一智聲如雷。」
《周顛仙人詩》曰:「初見聖主應天基,一時風采一時癡。逐片俱來箍一統,浩大乾坤正此時。人君自此安邦定,齊天洪福謝恩馳。[23]我王感得龍顏喜,大興佛法當此時。」
《羣仙古詩》:「匡廬之巔有深谷,金仙弟子巖為屋。鍊丹利濟幾何年,朝耕白雲暮種竹。」
《御贊赤腳僧詩》曰:「跣足慇懃事有秋,苦空顛際孰為儔。[24]愆消累世冤魂斷,幻脫當時業海愁。方廣昔聞仙委跡,天池今見佛來由。神憐黔首增吾壽,[25]丹餌來臨久疾瘳。」[26]
御製《祭天眼尊者周顛仙人、徐道人、赤腳僧文》:「昔者其色相空萬物而空。萬法外,色相而難之,以存一靈。斯若是,歷苦刼於無量。[27]今者神神妙用,幽隱於廬嶽,獨為朕知而濟朕難。然朕終不忘於利濟之恩,當以禮謝。雖然,神已靈妙不測矣,尋常無礙於上下,逍遙乎兩間,周遊乎八極。翫閱人情,猝然禮至,杳然弗應,[28]豈不為世所嗤!故先期京師,已告諸祠,又遣使至廬嶽之下,禱於廬嶽之神,方以禮進,禮不過謝而已矣。今世之人知幽明之理者鮮矣,敢請倐然而顯,倐然而隱,使善者慕而不得,惡者身而難親,[29]豈不有補於世道者歟!」
謹按:《語》云:「神仙有無何杳茫,天下豈有神仙,盡妖妄耳。」今觀國初周顛仙之事,則又歷歷皆實,有不可盡以為誣者。要之天地間自有一種仙風道骨,但仙凡隔路,不可力致而強為也。

附錄[編輯]

周顚仙傳一卷(戸部尙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太祖高皇帝御製紀周顚仙事蹟。顚仙,建昌人,少得狂疾,其蹤跡甚怪。初謁太祖於南昌,隨至金陵,後從征陳友諒,旋卽辭去。友諒旣平,太祖遣使往廬山求之不得。洪武二十六年,太祖親製此傳,命中書舍人詹希庾書之,勒石廬山。後人錄出別行,並附以太祖御製祭天眼尊者文一首、羣仙詩及亦腳僧詩各一首。《明史·方技傳》敘周顚事,卽據此文也。(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存目)

註釋[編輯]

  1.  御製周顛仙人傳,一卷,明太祖朱元璋撰。明史卷九八藝文志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四七子部道家類存目有著錄。提要記有「洪武二十六年,太祖親製此傳,命中書舍人詹希庾言之,勒石廬山,後人錄出刊行」。明史卷二九九周顛傳也載有:「洪武中,帝親撰周顛仙傳,紀其事」。
  2.  「歲將三十餘」,「三十」原作「二十」,據明朱當(以下簡稱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3.  「其顛者無與語也」,「也」原作「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4.  「城降朕撫民既定歸建業於南昌東華門道左見男子一人拜於道旁」,原脫「城降朕撫民既定歸建業於南昌」,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5.  「你只這般」,「只」原作「知」,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6.  「是後顛者日顛不已」,「是後」原作「是謂」,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7.  「以五尺圍蘆薪緣缸煅之」,「薪」原作「新」,「緣」原作「緑」,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8.  「及朕至」,「至」原作「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9.  「發此異言」,「言」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10.  「逢後生者」,「者」字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11.  「噫教你充軍便充軍」,「噫」原作「意」,「充」原作「克」,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12.  「顛果無知」,「果」字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13.  「暇中試令人往匡廬之下顛者所向之方詢土居之民」,「土居之民」原作「士居之民」,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14.  「問其說」,「問」原作「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紀錄彙編本改。
  15.  「朕思方今虛誑者多」,「多」字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16.  「言天眼尊者及周顛仙人遣某送藥至」,「仙人」原作「仙者」,「送」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補。
  17.  「惠朕以藥」,「惠」原作「會」,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18.  「溫良藥兩片」,「溫」原作「浪」,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19.  「周身肉內搐掣」,「掣」原作「製」,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20.  「底有砂丹沉墜」,「砂丹」原作「沙丹」,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21.  「曰能」,「曰」字原缺,據明宋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22.  「國之休咎存亡之道已決矣」,「道」原作「置」,「決」原作「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23.  「齊天洪福謝恩馳」,「謝恩」原作「謝天」,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24.  「苦空顛際孰為儔」,「苦」原作「若」,「際」字原作「祭」,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25.  「神憐黔首增吾壽」,「黔首」原作「點首」,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26.  「丹餌來臨久疾瘳」,「丹餌」原作「丹耳」,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27.  「歷苦刼於無量」,「歷」原作「瀝」,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28.  「杳然弗應」,「杳」原作「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29.  「惡者見而難親」,「惡者」原作「難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南還僅的書

http://www.quanxue.cn/ct_nanhuaijin/

奇人南懷瑾的預言

奇人南懷瑾的預言
 【園丁按】
  好友傳來有關南懷瑾的一些預言,不少已經成真,我年輕時讀過幾本他的名著,也曾近距離與他照面,感受到那種出脫凡塵的氣質,難怪他能成為眾人師。。
  南懷瑾,世人多以南師稱之,一九一八年出生浙江溫州,是著名的國學學者,有禪學大師、國學大師之稱譽。自小接受中國私塾傳統教育,讀遍諸子百家各種經典,精研儒、釋、道,也通曉醫學、卜算、天文、拳術、劍道、詩詞等。
  南師生平致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曾於歐、美、日等各國講學,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著述極為豐富,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等三十多種,且被譯成英、法、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南韓、羅馬尼亞等多種語言,他的講學及著述影響了無數中外人士對中國國學的認識。
  在許倬雲院士口述李懷宇撰寫的《許倬雲談話錄》書中提到「南懷瑾是奇人,有一股吸引力,交遊廣闊,佩服他的人也很多。大概是傳統嚴謹的學問,大家覺得太枯燥,他講的有許多很方便的途徑。他叫弟子在浙江修鐵路。李登輝屬下的蘇志誠是南懷瑾的徒弟,經過南懷瑾跟大陸的高層來往。南懷瑾寫的東西,常常留下餘地給人討論:用外傳、外說、他說,不一定正說。殷海光陪我去看他,他就說:『許先生,我們的路子不一樣的,我是另外一條路。』他跟我說這句話,意思是關門不談,至此為止。他清楚得很,聰明人。他身體的確真好,那時候我見他的時候,我三十多歲,他五十來歲,身體健康的情形如同二十來歲。」
  弟子對他的讚語「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一代國學大師、護法大居士南懷瑾先生,一生宣導“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的人生境界,精通儒釋道三學,著述等身。請讓我們點亮一盞心燈,祈禱南懷瑾老先生早日乘願再來,慈濟群生!」
以下是他的某些預言摘要:

中國兩百年的大運
  當年,我在臺灣國民黨的中央黨部講課,為什麼講呢?這個時候大陸正在批孔批林,國民黨的中央黨部叫我去講,《論語別裁》就是這樣開始講的。我說批孔沒有用的,批不了的,孔子打不倒的。後來我就講過中華民族的命運,一九八七年(丁卯年)以後就轉運了。他們問我,當場有個中央委員站起來問:“南老師,你說轉運了”我說:“轉運了!”他馬上問:“有多少年?”我說:“兩百年的大運,將來比康乾盛世還好!”他說:“你打保票嗎?”我說:“我再講一句話,不是打保票,是根據歷史的經驗啊!”
——摘自大陸版《漫談中國文化:金融.企業.國學》P43頁
中國的盛世國運
“第二天下午南先生約了聖吉和我天南地北地閒聊,其間南先生順口提到:美國經濟要走下坡了,下坡了還要再下坡。當時是2000年九月,是美國經濟最好的時候,2001年初美國經濟才開始走下坡的。還記得當時矽谷、網路產業是多麼的紅,很多的專家學者都提到了新經濟,可是南先生卻在這個時候說美國經濟要往下了。聖吉就說現在美國經濟似乎越來越好啊?!
 南先生就說,大的事情他很少看錯過。南先生還隨口提了21世紀人類社會將會發生的幾個驚人的巨變,聞所未聞,包括現代科學與宗教的衰微。這讓聖吉和我很震驚,在回旅館的路上一直談論著。這也讓我想起1991年我在香港第一次見到南懷瑾先生時,那次很多人都問他問題,有幾位企業家問了一些投資的問題或是個人的問題。輪到我的時候我就說沒什麼問題,可是他們一直慫恿我問,我就問他以後美國會怎樣,他就說美國會下去。我又問歐洲呢?他說歐洲起不來。我問他臺灣呢,他說很可惜。也問了他中國大陸以及日本會怎樣,他都立即回答。後來這許多年觀察下來,有些已應驗了,八九不離十;有些就等時間來驗證。”
——摘自《聖吉·第五項修練一些因緣》(楊碩英著) 文中的聖吉,即為寫《第五項修練》的彼得·聖吉。
中國的盛世可持續兩三百年
“清康熙在十二歲的幼年,就登位當皇帝了。當時中國的版圖,實際上並沒有完全受他統治,外面有四個強有力的藩鎮、諸侯,內有掌握了大權的權臣,他的帝位還在搖搖欲墜。可是他在以後的幾年中,能夠把內在的障礙排除,外在的勢力削平,進一步,奠定大清二百餘年的基礎。由於他六十餘年的努力,打好了升平治世的根基,這都不是偶然得來的。可以說有清一代的成就,上比漢、唐兩朝更興隆,更鼎盛。
 回顧歷史的陳跡,展望未來,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動亂的時代,大概不會再延續太久了,照歷史法則的推演,應該是丁卯年一九八七年以後,我們的民族氣運與國運,正好開始回轉走向康熙、乾隆那樣的盛世,而且可以持續兩三百年之久,希望現代青年,好好把握這個機會,那麼,就更要懂老子的思想學說。”
——摘自《老子他說》(南懷瑾先生講述于1984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對婚姻制度和家庭的預言
  我預言過,二十一世紀起,不止中國,整個世界都沒有婚姻制度了,將來都是拍拖一下就好了,沒有家庭了。(台版:《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上 P168)
 未來沒有家,也沒有夫妻制度,生活都亂了。所以講女性的教育,與帶孩子的關係問題,實在太嚴重了。(老古版:《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上 P169)
 現代人幾乎沒有家庭制度,連小家庭制度都快沒有了,男女關係也是需要討論的問題。
——摘自老古版:《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下 P286頁)
對英美民主制度的預言
無論任何政治體制,開創的時期,如何計慮周詳,畢竟跳不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大原則的演變。即使如西洋史上的規律,也逃不了老子——太上老君這個八卦爐。自法國路易十四以後直到現在,君主固然不好,民主法治也未見得是完美的政體。將來的天下,正因為人類社會高估民主的可貴而終於毀滅在民主的變相。且看今日域中的英、美,其未來的禍根,早已埋伏在現在所謂假相幸福的社會福利和重量不重質、嘩眾取寵的民主自由的制度之中了!
 ——摘自《老子他說》
南懷瑾對世局的遠見
           在1995年12月29日,統一企業公司林蒼生總經理曾在百忙中來函說道: 記得十幾年前聽老師在講課中提及,人類未來,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中國人的世紀,並不是我們狹窄的民族意識下的中國人統治全世界的想法,而是融合了幾千年來不同的地域、不同思想,最後以中華民族文化為精神而成為世界大同的世紀。他說:“那將是一個融合了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主義的福利,資本主義的方法,中國文化的精神的一個新的世界,新的世紀這才是中國人的世紀的真義。”
——侯承業《南懷瑾的理念》P97頁,復旦版,1996年1版3印。

【語錄】       
「從平凡做人做事開始磨練吧,做一份正當職業,老老實實做人,規規矩矩做事,不要怨天尤人,要反求諸己,磨練心智,轉變習氣,才有功德基礎。否則就成了不務正業,活在幻想的虛無縹緲中罷了。修行重點首在轉變心理習氣,修習定力是輔助。人貴自立,早日自立,便早日自覺。功德夠了,自己會開發智慧。」
你們以為拜了老師就會得道?就會成佛?當面授受就有密法?就得道了嗎?真是莫名其妙!口口聲聲求法渡眾生,自己的事都搞不清楚。先從平凡做人做事開始磨練吧,做一份正當職業,老老實實做人,規規矩矩做事,不要怨天尤人,要反求諸己,磨練心智,轉變習氣,才有功德基礎。否則就成了不務正業,活在幻想的虛無縹緲中罷了。修行重點首在轉變心理習氣,修習定力是輔助。人貴自立,早日自立,便早日自覺。功德夠了,自己會開發智慧。
你們找我學佛修道,我九十多歲了,還沒找到一個真仙真佛,你們找我有什麽用?不要迷信了。我那些書只是做學問而已,你們不要上當受騙,那些書中,《論語別裁》是中心。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茶文化︰天賜「擂茶」


湖南常德的土家人,有一種招待貴客的茶叫做「擂茶」。
客人來到常德一定會被熱情地請進餐廳喝擂茶,而喝茶為什麼要去餐廳,原來一道正宗的「擂茶」會配上一桌的輔料。這輔料有鍋巴、炒米、花生、瓜子、辣醬、腐乳、白糖、鹽巴、薑末和小饅頭等,這些食品都是當地特產,既香甜又環保。
除此之外,每位客人面前擺放著一只空碗,而餐桌旁邊爐子上的不銹鋼大茶壺,正燒著「擂茶」。待主人將熱氣騰騰的乳白色的擂茶,倒入每只空碗中時一定會講講「擂茶」的故事。
相傳,擂茶是神仙賜予伏波將軍馬援的神秘配方。
馬援將軍曾帶兵駐守在湖南的武陵源。一年,部隊許多將士感染上了傷寒,馬援日日為此憂愁。一日,馬援獨自在溪邊散步,遇一老婦人見他愁眉不展,便問有何難處?馬援便將部隊將士被感染傷寒一事告知。
老婦人說自己有一良方能夠治療此病,便從衣袖間摸出一張紙來遞給馬援,正當馬援細看藥方時,老婦人已化作一陣清風飄然而去。馬援知道這一定是神仙幫助自己來了,便朝老婦人離去的方向叩頭三拜後回營,並按藥方為將士煮藥,很快那些得病的將士就痊癒了。
之後,馬援就將老婦人賜予的治療傷寒的秘方傳給當地百姓,由此配方所加工出的擂茶也從此在湘西北傳播開來。
客人們一邊聽著神奇的傳說,一邊動手按照自己的喜好,往擂茶中添加著食鹽、白糖和生薑末等,迫不及待的品嘗起來。
這擂茶一入口,一股濃重的混合液體便衝向喉嚨,進入五臟六腑,頓時汗水順著頸項流了下來,就在你慢慢回味的瞬間,會發現那旅途的辛勞似乎也隨著汗水一起蒸發了。有道是一口擂茶「香甜苦辣鹹,喝盡人間滋味」。
現在這擂茶的配製秘方已經完全公開了,它需要生米、花生、綠豆、芝麻、綠茶這五種原料放入擂鍋製作。
擂鍋則是用當地壺瓶山上開採的花崗岩精心鑿製而成,鍋內徑大約30公分,內有自上而下的一道道斜凹槽。待五種原料配好後,便一齊倒入擂鍋中用木槌舂碎,隨後倒入壺中用山泉水煮熟,食用時再配上搗碎的生薑、食鹽和白糖等輔料食用,這便是純正的擂茶了。
這沏擂茶的水也很有講究,據說只有沅江水才能沏出最好的擂茶來。
雖然千年過去了,當人們一口一口地品嚐擂茶時,一定不會忘記這是蒼天恩賜給人們的養身神品。@*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韓國歷史

https://www.herostory.tw/forums
韓國所在的那塊土地叫「朝鮮半島」。
韓國史可以從中國的「武王伐紂」時期開始講。

周武王出兵消滅了商朝,商紂王兵敗自殺。商朝的皇族中,有一支不願投降的,帶著商朝殘餘的軍隊逃到朝鮮半島。
這些人就是韓國人的祖先之一。韓國人另外的祖先是半島當地的原住民。(不過這段歷史有爭議,不少學者認為是偽史。)

漢朝初年,劉邦手下的一個王爺手下的一個姓「衛」的部將,帶兵征服朝鮮半島。
衛將軍脫離漢朝,自立為王,成為朝鮮半島的新統治者。
過了一百年左右,漢武帝出兵侵略朝鮮,滅了衛家的在朝鮮半島建立的國家,從此朝鮮半島變成漢朝的領土。

西元一世紀初,漢朝國力衰弱,無法有效統治朝鮮半島。
漢朝滅亡後,中國進入混亂的三國=>晉朝=>南北朝時期。此時的朝鮮半島也出現了北部的高句麗,和南部的新羅、百濟,三個國家。
其中高句麗最強大,他們的領土還包括部份中國東北。(這個國家是在中國東北建國後,才打進朝鮮半島。只是後來主要重心慢慢移入朝鮮半島。)
煬帝出兵侵略高句麗,結果被高句麗打退。唐朝時,唐太宗侵略高句麗,也被打退。

唐朝分析朝鮮半島的形勢,發現半島南部的百濟是日本的小弟,只有新羅可以拉攏。
所以唐朝和新羅結盟,並派軍渡海協助新羅滅掉百濟,此時日本出兵幫助百濟,和唐軍爆發「白江口之戰」,日軍慘敗,唐軍之後再和新羅南北夾攻,滅掉高句麗。
korea.jpg 

從此朝鮮進入「新羅王朝」,幾年後,新羅和唐朝翻臉,把唐軍逐出朝鮮半島(不過還是表面上向唐朝稱臣並進貢,以維持和平)。朝鮮半島在新羅統一治理下,漸漸融合成一個民族(不過新羅王朝最北只到大同江,沒有到鴨綠江,所以比我們現代人認知的兩韓小一些)。

很巧的是,新羅王朝和中國的唐朝在差不多的時間滅亡。朝鮮半島再次陷入三國割據的局面。(此時中國是五代十國)

這次是北部的高麗打贏了,所以變成「高麗王朝」。
高麗王朝和中國的宋朝之間隔了個「遼國」。但是高麗還是有透過海路和宋朝做些經濟文化交流。

在宋朝與遼國、金朝對峙的時代,遼和女真擴張期都有出兵侵略過高麗,但侵略朝鮮半島,地形因素導致補給成本太高,朝鮮半島當地又很貧窮,就算打贏也沒什麼戰爭利益,要維持統治與駐軍成本也很高,而且這個地方對陸權國家來說也沒什麼戰略價值(又沒有要跨海侵略日本)。所以遼和女真都是打了幾次高麗後,發現不太好打,覺得這種戰爭CP值很低,就放棄征服高麗了。

可是蒙古帝國似乎沒那麼在意打高麗CP值低的問題,蒙古帝國九度出兵侵略高麗,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位的時期,高麗被武力征服。高麗王變成元朝皇帝手下的「王爺」。
忽必烈強迫高麗王娶他的女兒,並命令「只有蒙古公主生的小孩有資格繼承王位」。
忽必烈的女兒個性兇悍,常常毆打高麗王,高麗王可以說是古代的家暴受害者。
元朝時期,高麗都是元朝的小弟。

明朝初年,元朝末代皇帝叫高麗出兵幫忙打明朝。高麗王乖乖地出兵打明朝。
帶兵的將軍覺得高麗王傻了,元朝已經要滅亡了還聽元朝的幹麻?所以他下令全軍「向後轉」,然後把高麗給滅了。
這位將軍姓李,所以他取代高麗所建立的國家叫「李氏朝鮮」。他向明朝稱臣。
李氏朝鮮時代,有一位被尊稱為「世宗大王」的國王,他統治時期韓國發展出自己的文字系統「諺文」。

明朝後期,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明朝派兵救了李氏朝鮮。為了感念明朝的救國之恩,朝鮮一直認明朝為宗主國。
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朝鮮才臣服於清朝。

清末,日本把清朝的影響力逐出朝鮮半島,並叫朝鮮王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
李氏朝鮮於1897年滅亡。新成立的大韓帝國,只是個傀儡。實際上統治朝鮮半島的是日本總督「伊藤博文」。
從此朝鮮進入了悲慘的「日據時代」。

二戰後,韓國脫離日本統治。但是蘇聯扶植北韓,美國扶植南韓,這兩個「半個韓國」彼此敵對卻滅不了對方,所以韓國分裂成兩個,直到現在。
韓國所在的那塊土地叫「朝鮮半島」。
韓國史可以從中國的「武王伐紂」時期開始講。

周武王出兵消滅了商朝,商紂王兵敗自殺。商朝的皇族中,有一支不願投降的,帶著商朝殘餘的軍隊逃到朝鮮半島。
這些人就是韓國人的祖先之一。韓國人另外的祖先是半島當地的原住民。(不過這段歷史有爭議,不少學者認為是偽史。)

漢朝初年,劉邦手下的一個王爺手下的一個姓「衛」的部將,帶兵征服朝鮮半島。
衛將軍脫離漢朝,自立為王,成為朝鮮半島的新統治者。
過了一百年左右,漢武帝出兵侵略朝鮮,滅了衛家的在朝鮮半島建立的國家,從此朝鮮半島變成漢朝的領土。

西元一世紀初,漢朝國力衰弱,無法有效統治朝鮮半島。
漢朝滅亡後,中國進入混亂的三國=>晉朝=>南北朝時期。此時的朝鮮半島也出現了北部的高句麗,和南部的新羅、百濟,三個國家。
其中高句麗最強大,他們的領土還包括部份中國東北。(這個國家是在中國東北建國後,才打進朝鮮半島。只是後來主要重心慢慢移入朝鮮半島。)
煬帝出兵侵略高句麗,結果被高句麗打退。唐朝時,唐太宗侵略高句麗,也被打退。

唐朝分析朝鮮半島的形勢,發現半島南部的百濟是日本的小弟,只有新羅可以拉攏。
所以唐朝和新羅結盟,並派軍渡海協助新羅滅掉百濟,此時日本出兵幫助百濟,和唐軍爆發「白江口之戰」,日軍慘敗,唐軍之後再和新羅南北夾攻,滅掉高句麗。
korea.jpg 

從此朝鮮進入「新羅王朝」,幾年後,新羅和唐朝翻臉,把唐軍逐出朝鮮半島(不過還是表面上向唐朝稱臣並進貢,以維持和平)。朝鮮半島在新羅統一治理下,漸漸融合成一個民族(不過新羅王朝最北只到大同江,沒有到鴨綠江,所以比我們現代人認知的兩韓小一些)。

很巧的是,新羅王朝和中國的唐朝在差不多的時間滅亡。朝鮮半島再次陷入三國割據的局面。(此時中國是五代十國)

這次是北部的高麗打贏了,所以變成「高麗王朝」。
高麗王朝和中國的宋朝之間隔了個「遼國」。但是高麗還是有透過海路和宋朝做些經濟文化交流。

在宋朝與遼國、金朝對峙的時代,遼和女真擴張期都有出兵侵略過高麗,但侵略朝鮮半島,地形因素導致補給成本太高,朝鮮半島當地又很貧窮,就算打贏也沒什麼戰爭利益,要維持統治與駐軍成本也很高,而且這個地方對陸權國家來說也沒什麼戰略價值(又沒有要跨海侵略日本)。所以遼和女真都是打了幾次高麗後,發現不太好打,覺得這種戰爭CP值很低,就放棄征服高麗了。

可是蒙古帝國似乎沒那麼在意打高麗CP值低的問題,蒙古帝國九度出兵侵略高麗,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位的時期,高麗被武力征服。高麗王變成元朝皇帝手下的「王爺」。
忽必烈強迫高麗王娶他的女兒,並命令「只有蒙古公主生的小孩有資格繼承王位」。
忽必烈的女兒個性兇悍,常常毆打高麗王,高麗王可以說是古代的家暴受害者。
元朝時期,高麗都是元朝的小弟。

明朝初年,元朝末代皇帝叫高麗出兵幫忙打明朝。高麗王乖乖地出兵打明朝。
帶兵的將軍覺得高麗王傻了,元朝已經要滅亡了還聽元朝的幹麻?所以他下令全軍「向後轉」,然後把高麗給滅了。
這位將軍姓李,所以他取代高麗所建立的國家叫「李氏朝鮮」。他向明朝稱臣。
李氏朝鮮時代,有一位被尊稱為「世宗大王」的國王,他統治時期韓國發展出自己的文字系統「諺文」。

明朝後期,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明朝派兵救了李氏朝鮮。為了感念明朝的救國之恩,朝鮮一直認明朝為宗主國。
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朝鮮才臣服於清朝。

清末,日本把清朝的影響力逐出朝鮮半島,並叫朝鮮王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
李氏朝鮮於1897年滅亡。新成立的大韓帝國,只是個傀儡。實際上統治朝鮮半島的是日本總督「伊藤博文」。
從此朝鮮進入了悲慘的「日據時代」。

二戰後,韓國脫離日本統治。但是蘇聯扶植北韓,美國扶植南韓,這兩個「半個韓國」彼此敵對卻滅不了對方,所以韓國分裂成兩個,直到現在。

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母[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八思巴字
ꡖꡍꡂꡛ ꡌ
ShushiHuiyao 7 22a.jpg
類型全音素文字
語言蒙古語藏語梵文漢語
創造者八思巴
使用時期1270年代到1360年代
母書寫系統
婆羅米系文字
ISO 15924Phag、331
書寫方向字序從上到下,行序從左到右
Unicode範圍U+A840-U+A877
注意:本頁可能包含Unicode國際音標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ꡏꡡꡃ
ꡣꡡꡙ
ꡐꡜꡞ
,轉寫:mongxol tshi,意為「蒙古文字」;蒙古語дөрвөлжин үсэг,轉寫:dörvöljin üseg,意為「方體字」;藏文ཧོར་ཡིག་གསར་པ་威利hor yig gsar ba,意為「蒙古新字」。),也常被稱為八思巴文,是蒙古元朝忽必烈時,由國師八思巴根據當時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的一種文字,用以取代標音不夠準確的蒙古文字。然而此時橫跨歐亞蒙古帝國已經分裂為大元和四大汗國各自為政,因此八思巴字一直只有元朝採用,並主要用作為漢字標音符號。被明朝推翻之後,八思巴字遂廢棄不用,但還在北元通行過一段時期。到了明末,蒙古高原蒙古人被其他國蒙古民族同化,轉而重新採用蒙古文字。

韓文

諺文,現在的韓國稱其為韓字한글[2]朝鮮稱其為朝鮮字조선글),以區別於歷史上的名稱「朝鮮文」(조선글朝鮮글)。其俗稱「朝鮮字母」、「音文」、「訓民正音」等,是朝鮮語所使用的表音文字。15世紀,在朝鮮王朝(1392年-1897年)第四代君主世宗(1418年-1450年在位)的倡導下,由一批學者創造完成,於1443年正式創建,1446年頒布使用。
諺文有10個元音和14個輔音,可能組成許多音節。它既簡單又具系統性,能全面的記錄朝鮮語的語音。諺文易於學習印刷,對於減少文盲、促進出版事業發達,貢獻甚巨。它應用於電腦系統也很容易。不過也造成了大量的同音同形異義詞,如「故事」、「古寺」、「古辭」、「告辭」、「告祀」及「枯死」等都寫作「고사」。因此必須根據上下文,才能判斷文義辭彙。
西元15世紀以前,韓語以漢字為書寫工具[3]。由於韓語漢語分屬不同的語系,使用漢字記錄韓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加之一般百姓不懂得漢文,非常不利於文化的交流與發展[4]
為了解決韓民族書寫文字的問題,朝鮮王朝世宗大王於1443年組織一批學者創造了適合標記韓語語音的文字體系——韓字。這些文字當時被稱作「訓民正音」,意為「教老百姓以正確的字音」[4]。1940年發現的《訓民正音解例本製字解》(發行於朝鮮世宗28年,1446年)宣稱韓字的子音與母音是根據人的口腔構造、中國古來的天地人思想以及陰陽學說而創制出來的。
書中記載如下:
因爲這個1446年記錄朝鮮文字的形成原理的訓民正音解列本,現在很多人認爲諺文是韓民族獨立制定的[5]
但是由於韓字字母和八思巴字有很大近似度,有部分學者[6]認爲韓字字母其實是受1270年問世的八思巴字的影響創制出來的,只是《訓民正音》不願提及。
上:八思巴字的k,t,p,s,l字母與韓文的k,t,p,ts,l字母相比較
下:八思巴字的h,w,v,f字母與韓文的w,v,f字母相比較
1443年朝鮮世宗命令使用韓文的時候,受到眾多使用漢字的朝鮮文人和兩班貴族的批評,因為他們認爲拋棄漢字就等於失去中國文明,而成為夷狄之邦。崔萬里曾說:「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爲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韓文,舍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累哉?」。
由於朝鮮文人和貴族的抵制,韓文直到20世紀才被廣泛使用[7]韓文的發明大量地減少文盲和促進知識的傳遞,進而推動韓國政治、經濟及文化的發展,世宗大王也得到後世的愛戴[4]
諺文由於在創製時仍有受到漢字和漢文的影響,和日本平假名一樣可以和漢字混合書寫,南韓李承晚時期一直到朴正熙上台為止,都是以諺文和漢字混合書寫為主,直到1970年後才慢慢轉以純諺文書寫的方式為主,漢字變成只有消除歧異時才會出現,漢諺混寫目前只侷限在醫學、法學和宗教書籍上。
北朝鮮韓戰後就廢除漢字以諺文為尊,跟南韓相比,在朝鮮字上面使用漢字之時機變得更為罕見,雖然在外文教育上有中文科。

稱謂[編輯]

歷史名稱[編輯]

此文字發明當初被稱為「諺文」[8]언문/諺文),當時朝鮮官方文字是漢字,「諺」的原意為「俗語」,朝鮮語被稱為「諺」或「諺語」,因此「諺文」一詞則有「表記俗語(朝鮮語)之文字」之意思。用此文字寫成之文章在古代亦被稱為「諺書」[9]언서/諺書,音:eon seo),此名稱與「真書(漢文)」對應使用。這種稱呼視漢字為古雅正統文字,視本國文字為非公式文字,在日本也如是,如古代日本將漢字稱為「真名」,而本國文字則稱為「假名」。「諺文」這個名稱被廣泛使用,直到近代朝鮮日治時期。此外,還有「反切」(반절/反切,即古代注音)[10]암클(女字)、아해글/兒孩글(兒孩字)等名稱,因為該文字在朝鮮古代多為女子或孩童所使用。
「한글」一詞於1912年首次出現在文獻上,為韓國現代語言學者周時經주시경、Ju Si-gyeong)所提出(存在異說)[11],用以指稱朝鮮半島特有之書寫系統。此名稱被人們廣為接受的標志是1927年韓字社(ハングル社)發行《韓字》(《한글》)雜誌。此詞成爲紀念日名稱後,更取代「訓民正音」,成爲韓語字母的代名詞。這個詞語是由韓語固有詞「한」(大;但音同「韓」)+「글」(字;但音同「契」)組成,無對應漢字可寫。一般可不譯,或譯作「韓字」。
儘管「한글」的本義為「大字」,但是二戰以後,由於北韓礙於「한글」的「」跟「韓國(한국)」的「」同音,所以將其官方名稱改為「조선글」(朝鮮글)。

現代漢語對其翻譯的問題[編輯]

한글」一詞翻譯成中文時,多使用「諺文」這個名稱,同時也存在「韓字」、「朝鮮字母」、「韓文」、「韓契」等翻譯。「諺文」(언문/諺文)則為歷史上對此文字之稱呼,如今此名稱在南北朝鮮皆不再使用,僅用於歷史學習、研究等場合。古代使用漢字詞而現代改用固有詞名稱的類似例子還包括:南韓首都,曾稱為「漢城」(한성),今日名為「首爾」(서울),而中國至今仍部分沿用古名。
然而,當翻譯為「韓文」時,有時會產生歧義。由於華語中通常以「語」或「文」表示一門語文,如「英語」和「英文」可以同時用來表示「English」這門語文、「日語」和「日文」可以同時用來表示「日本語」這門語文,當使用「韓文」一詞時,在現代漢語中難免產生兩個意項:一為「한국어/韓國語」這門語言、一為「한글」這種文字。其他名稱如「諺文」、「韓字」、「朝鮮字母」和「韓文字母」等譯名則鮮有歧義,所以較為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