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印地安人

印第安=殷地安,印第人是中国殷商人后裔
美洲墨西哥殷福布族人自称华夏后裔。
移居他乡3000多年以来,殷福布族居民世世代代流传着关于自己对故国家园的传说与回忆。
“殷地安(YINDIAN)”,通常译作“印第安”,是印第安人经常挂在嘴边的问候语、祝福语和口头语。因为他们整天把“殷地安(YINDIAN)”挂在口头上,所以就把他们叫印第安人。每天早晨起床后,印第安殷福布族家人之间互相问候的第一句话是便是“殷地安(YINDIAN)。”他们日常吃饭时,在进餐之前,又互相说:“殷地安”。晚上睡觉之前亦是如此说:“殷地安”。尤其是在大家分别很久,又重新见面时,更是必须先问候:“殷地安。”他们因何要这样频繁地呼唤“殷地安YINDIAN”呢?
难道是一句毫无根据的问候语、祝福语吗?
其实,在朴素而又简短的“殷地安”一词的问候中,包含着他们对万里之外祖国的怀念与祝福、祝愿。他们世世代代、家家户户、每天每日祝福、祝愿着祖国——殷朝那个地方永远平安!并且以此来告诫自己的子子孙孙,莫忘自己是来自华夏的殷人后裔。
血浓于水,彼此本是同根生,斩不断的亲情世世代代流淌在殷福布族人及其他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的血液中。这是一种古老的民族心理和民族凝聚力的突出体现,使辽阔的太平洋也阻不断华夏子民的缕缕思乡之情,他们以世代的传说与口碑时刻牢记着自己的祖国——“殷地安YINDIAN”。
然而,由于清末国势衰弱,清政府力不从心,摄政王载沣的无知与草率葬送了恢复两地华裔联系的一次大好机会。殷福布族对祖国的请求未能得到理所应当的回应,两地民族之间的族源关系迄今仍蒙在一层历史迷雾之中。
尽管如此,当时的诸多有识之士在叹息之余仍不忘打开这一疑团。王国维、罗振玉两位先生都是享有盛誉的研究殷商甲骨文的国学大师,他们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的蛛丝马迹,尤为重要的是殷末25万在东方前线的主力军队突然消失,无任何下落,因此他们特意委欧阳庚特使私下在墨西哥留心调查殷人东迁美洲的线索。
清末民初曾任清廷政府和尼国政府驻外使节的欧阳庚先生之子欧阳可亮,童年曾跟随其父在中南美洲生活多年,相识不少印第安人,曾有一段奇特的经历,现将欧阳可亮先生的自述摘录如下:
“笔者童年在海外,与殷地安人(欧阳可亮认为印第安人实应为殷地安人,有殷人之意)家庭同吃同住同学同游6年。
1926615,笔者与欧阳可宏三哥、可祥五弟,受殷福布族人招待,派20名殷福布族青年水手划船,从墨西哥中华华(CHIHUAHUA)州的中华华市中华华村的甘渊汤谷上船,共23人,一路上经800公里地下钟乳石古水道,实入《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记载之大壑、甘渊、归墟、咸池,而不自知。 由黑(墨)齿国(即墨池国)之尤卡坦半岛科潘河上岸,出墨池(归墟),到拉文塔太阳神庙遗址。见日出杲杲,朝阳东升于穹桑树上,殷地安群众已集数百,礼拜太阳。20名水手也站立挺身,仰面朝天祈祷。回去时,仍由大壑、咸池,进入地下钟乳石水道,在墨池归墟饮合虚山长寿甘泉的甘露水 ,见有地下水道岔口,钟乳下垂滴水,蔚为壮观。一水手说:这岔道是天元(TIENYUEN)日月山,常羲(CHANGSI)妈妈正在浴月,一月方至,一月方出。
三哥问:怎么墨国也有轩辕呢?
答:这是海外天元。 指又一钟乳大岔水道说:这是羲和(SIHO)妈妈浴日的地方,共有22个地下岔道,一进去,迷了路就出不来了……
我们兄弟31927年才回中国学汉语,当时只会说西班牙和殷地安语。那时我们23人谁也没读过《山海经》,后来才知道水手讲的、我们游历的地方,同《山海经》记的多有暗合,很是惊讶…… 1926年这次游历终生难忘,因我童年和殷福布族等殷地安人一起生活,彼此互称殷地安,自言中国人,确信美洲‘印第安’人,就是中国商殷人和少昊、夸父等中华先人的后裔。
默茨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读到开篇一句:“东海之外大壑”,并《海外东经》中羿射九日神话之源:“十日所浴,在墨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默茨认为,“大壑”便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他们在四千年前称之为‘大壑’,我们今天称它为‘大峡谷’。
人们站在大峡谷边上眺望,无不为它瑰丽的景色所感动。
印第安人对此不能无动于衷,中国人不能无动于衷,我们也不能无动于衷。”
默茨进而推断道:中国关于羿射日的神话,其出处无疑就在《山海经.海外东经》。”
“我相信终有一天会发现,射日的故事最早发源于某一印第安人的部落,是印第安人讲给中国人听的。中国人将印第安人关于十日居树、羲和(SIHO)妈妈浴日、大壑(大峡谷)怎样形成的神话带回来……印第安人是想解释峡谷是怎样来的,想弄清为什么会流金铄石,五光十色。对诗情画意的中国人来说,这些故事听来是讲得通的……应该承认,神话的根子就在美国大峡谷。”所以就有了李贺“羲和扣日玻璃声”之句。
默茨的推论虽然大胆,却不无根据。现在我们吃惊地得知,在美国大峡谷附近的印第安部落中,确实流传着十日神话。徐松石教授经搜集考证,指出:“美洲也有墨西哥境内十日浴于扶桑汤谷的故事。
又有加利福尼亚沙士太印第安族的十日传说。据传说称,狗酋达(犬形神人)有创造天地日月,造成十个太阳和十个月亮的传说。十个太阳和十个月亮他们本来是轮流出现的。后来,十个太阳白天并出,十个月亮夜里并悬。弄到日间则热似焦火,夜里则冻似寒冰……人民十分痛苦。狗酋达就出来毁灭了九个太阳和九个月亮。然后人类生活得以恢复常态。”这与中国羿射九日传说何其相似乃尔!
殷王朝后人念念不忘的东土不在中华本土,而在美洲,唯中美洲有考古学依据,能成为“东土”。
《大荒东经》有“困民国”,一般认为是“因民国”。《大荒东经》提到王亥,地在美洲。La venta出土殷人祖先牌位与玉雕像,汉字记载的先公先王等名号表明,这里是殷人的祭祀遗址——祖庙,只有王族才有这样的设施,即迁往美洲的必为王族。如果该遗址的年代确如发掘者所说,距今3200多年,就说明武丁时期有王族同时在太平洋那边的墨西哥立国。
其历史可上溯到什么时候呢?
《诗经.长发》说“相士烈烈,海外有截”,这海外并非一些学者说的辽西,应在中美洲。《诗经.长发》说“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玄王为契,佐禹治水,受封大国在何处?
“外大国”必在海外。《史记。殷本纪》记载:“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强调“海内”,意在指未及海外。因为夏代征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竹书纪年》)。
“外大国”即《山海经.海外东经》所说青丘国,在中美洲。相土、王亥等人能到美洲(或生于美洲),夏王也能去美洲。汤革夏命,没有去美洲的条件,后来的商代人去过没有?虽未见记载,但从商史“海内”、“海外”的观念,说明到周代,商后裔对祖先在中美洲开拓的业绩记忆犹新,引以为荣。只不过地在大荒,没有后人能识别的地名,或许入迁之地就包括上古中美洲,而后迂回中华故土。
NHK曾报导,危地马拉玛雅人说自己是殷人。
墨西哥印第安人称中国人为“拔山拿”(同胞)。
《环球》节目199911月中旬在一次关于古文化的报导中,有专家称“殷人渡海说”还缺乏确凿证据。我确信中国商代人能渡海去美洲,但愿有一天我能去美洲寻访华夏先民的遗迹。(这个愿望促使我发奋攻读历史,外语,考古。)
2001年夏,玛雅文物展在中华世纪坛展出了3个月。在这些光彩夺目的珍宝当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殷人祖先牌位。主办者并不知道这是让殷人祖先牌位回乡探亲哪!

(
以上为网络图片)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考古学家在墨西哥La Venta地方发掘的一处距今约3200年的遗迹中,太阳神庙地下,发掘出16尊高七、八英的翡翠蛇纹岩雕像和6块玉圭。其中15尊雕像是黑色的,呈同心圆状排列,都面向一尊红色雕像,玉圭上刻有中国文字。中国学者王大有、宋宝忠、王双有最先释读出其中的殷商先王先公等名号。一块玉圭上刻着:“俎女戍茧翟伯(肉祭有戍氏长女简狄) ”,一块玉圭上刻着:“ ()农妣辛(火祭神农裔高辛氏帝喾) ”,一块玉圭上有契、相土、王亥等人名。这些雕像与玉圭是殷商王族的祖先牌位,对当时的人们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它们不仅证实史书关于商先世记载的可信,而且证实殷商王族在墨西哥生活过。
《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女戍氏之女,为帝喾次妃。”《淮南子.地形》记载:“有女戍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有女戍,不周在山西南部。甲骨文“喾”字作猴形,暗示帝喾实为夸父族。玉圭铭文说帝喾为神农后裔,补证了这一点。中国史书对此从无记述。不少学者对殷出于帝喾的否定是站不信脚的。契封于商,在漳河流域。
甲骨文有商字,即漳河。考古发现证明漳河流域确实是先商的生活区域。山东境内并无先商文化。关于殷人曾迁往山东的说法无依据。《诗经。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有学者认为“海外”是指辽西。但《山海经.大荒经》记:王亥,地在美洲。由于La Venta出土了殷人祖先牌位,《诗经》《山海经》等书的类似记载有了文物证据。按《史记》记载和王国维先生考订,从契到汤的世系为: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王亥)--(上甲)--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汤。
相土在中美洲有突出成就,王亥(振)则从美洲返回故土,与有易争王位,被杀,其子上甲为父报仇。在殷人祭典中,王亥之灵拥有左右当时的王朝,影响民间收成,保佑征战胜利等神威,对他的祭祀很隆重。他既是“高祖”,又是“王”,他的名字从隹从亥,表明商族人对他的崇敬,加上了图腾像。
商族人是怎样到达美洲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乘船渡太平洋,二是经北亚过白令海峡到北美洲,再南下。二者一样都很艰难。
美洲各地与中国有关的文物都分布于太平洋沿岸,这是航渡太平洋的结果。如果从陆上分散开来,不一定仍要沿太洋沿岸移动,留下生活痕迹,只有航海登陆才可能留下这些痕迹。美洲各地秦汉的铜钱,文字,雕像等说明当时中国人到美洲不是个别的行动,而是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汉书.东夷传》记载:“倭国东四千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至也。”这里记载的倭国是日本,裸国是指北美裸体还没穿衣服的原始部落,黑齿国为墨西哥国人为少昊后裔,在中美洲。《汉书》的记载证实,航渡美洲在汉代已是可行的。
《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其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大壑,汤谷在中美洲,在渤海以东,说明战国时代中国人就知道中美洲的方位。这只有在了解地球形状,有航海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再向回追溯几个世纪,中国人航渡美洲同样是可能的。《山海经》多处记载少昊时已有竹舟,到商代航海更是有物质基础的。
《中华祖先拓荒美洲》分析了有关殷末25万军民渡海去美洲的细节问题。我不完全赞同作者的推断。但作者提供的积极证据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材料。地位显要的攸侯喜突然在中国消失,而美洲印第安人流传着《侯喜王歌》。歌中记叙了侯喜率领25万族人历尽万难终于抵达美洲的事迹。
甲骨文“舟”字是一段剖开的竹子,原产中国的涕竹在本土失踪,却在美洲生长至今。墨西哥西海岸出土的距今3000多年的陶器上,刻有二十多个“舟”字,即二十五族会师时留下的盟书。
25万人集体远走他乡,绝非易事。他们出发前应当有一定的计划,航行中有难以想像的困难。但是,他们来到了中美洲,在这里会盟。如果会盟是事实,那么对于目的地是明确的,“舟“字表达了他们对劫后余生的感恩,对舟的感恩,这就和许多民族对葫芦--昆仑的感情相似。
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武王伐纣在西元前1046120日,但我觉得江晓原先生求得克商日为西元前104419日更可靠。考古也证实,武王伐纣在西元前1040年代是可信的,殷人东渡应在西元前1044年年初,到达中美洲已是下一个冬天。
《侯喜王歌》有“天国再建冬复春”,表明他们是在冬天到达美洲的。《汉书》说“船行一年可至也”。在商末是同样能实现的。(转自《美洲文明》杂志,完)

沒有留言: